彭文生: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三个误区
欢迎点击上方“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”关注我们
文/彭文生(CF40特邀成员、中信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)
近期央行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,是汇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。新的一轮汇改后,贬值预期升温,这是短期现象还是有趋势性因素使然?央行对汇率形成机制的最新表述是“以市场供求为基础,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”,现实中,这意味着什么?本文解读有关人民币汇率的三个流行的误区,提出我们的分析框架和逻辑。
误区之一:贸易顺差代表人民币升值压力。短期内,汇率水平由外汇供求决定,在资本账户开放有限的情况下,贸易差额是外汇供需的主要部分。但中长期来看,汇率与贸易差额共同由经济的基本面决定(如人口结构,生产率),贸易顺差是居民积累对外资产的结果,汇率只是传导机制的一部分。其他国家的经验显示,市场化的环境下,贸易顺差往往和弱势汇率联系在一起,贸易逆差往往对应强势汇率。
误区之二:人民币“外升内贬”反映生产率提升带来的相对价格变化。按照这个逻辑,汇率升值促进经济结构调整。过去十几年,人民币对外升值、对内贬值(通货膨胀),近期则反过来,外有贬值压力、内有通缩压力,从“外升内贬”到“外贬内升”意味着什么?
对“外升内贬”的一个流行的解释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,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意味着非贸易部门工资(跟随贸易部门)上升,超过其劳动生产率,结果是国内物价上升和汇率升值并存。其他国家的经验显示,这个解释在经济起飞阶段贴近现实,但货币“外升内贬”最终不可持续,根本问题在于其忽视资产配置和金融的作用。
金融周期是一个更合理的解释。金融周期上半场,房地产和银行信贷相互促进,拉动内部需求和非贸易品(包括服务)价格,同时吸引资金流入,带来汇率升值压力。到了下半场,整个过程反过来,房地产和银行业调整,汇率贬值在挤压泡沫的同时,引导资源重新配置到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,优化经济结构。
误区之三:人民币国际化要求汇率升值。一个持续升值的货币虽然投资功能强,但融资功能弱,不利于国际化。事实上,人民币持续升值,已经导致其海外使用“一边倒”,国际化进程不平衡。长期看,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需求将得到释放,但资本账户开放也便利居民对海外投资,汇率最终取决于经济的基本面。
(本文为作者向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提供的交流文章,全文可点击页面左下角“阅读原文”查看)